(陶渊明像)
本义之外,眄也指看;望。《广雅·释诂一》:“眄,视也。”唐代李治《感兴》:“仰看明月翻含意,俯眄流波欲寄词。”仰眄互文。
眄的小篆写法如图:
(眄的小篆写法)
2、[目各]。读luò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[目各],眄也。从目。各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邪视。
(邪视)
《方言》卷二:“[目各],眄也。吴、扬、江、淮之间或曰[目各],自关而西,秦、晋之间曰眄。”戴震《方言疏证》:“[目各],眄也。眄,衺视也。”《字汇·目部》:“[目各],邪视。”“邪”用同“斜”。
显然,这里解说[目各],用的是眄的上述第二个本义,即斜视。
本义之外,[目各]还有三个用法:
(1)视。《方言》卷六:“[目各],视也。东齐曰[目晏],吴、扬曰[目各]。”
(2)盼。《玉篇·目部》:“[目各],盼也。”
(3)大目。《玉篇·绎韵》:“[目各],大目。”
[目各]的小篆写法如图:
([目各]的小篆写法)
3、盲。读 máng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盲,目无牟子。从目,亡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眼睛失明。
关于这个本义,也有细微的解说争论:
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 无牟子者、白黑不分是也。”即瞳仁和眼白不分明,牟,俗字作眸,即眼中瞳仁。《说文》的字面意义,无牟子,就是没有瞳仁,因为没有瞳仁,所以看上去瞳仁和眼白不分明。
(眼睛失明的人)
没有瞳仁,瞳仁和眼白不分,在医学上其实不是一回事,但细究《说文》所表达的意义,就是眼睛失明,因此我们不必纠结段玉裁的说法,可以认为 盲的本义就是“眼睛失明”,《汉语大字典》即作此解释。
关于“亡声”,声中有义,《说文》说“亡,逃也。”瞳仁走失了,其实就是失去瞳仁,成为失明的人。《释名·释疾病》:“盲,茫也。茫茫无所见也。”则是用“茫”解说了“亡”,总之,还是眼睛失明,不能视物之义。
《老子》第十二章: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。”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,容易使人眼睛失明;纷繁嘈杂的音调,容易使人耳聋。柳宗元《答韩愈论史官书》:“左邱明以疾盲,出于不幸。”(司马迁认为左丘明失明使他创作了《左传》)。
(左丘明墓)
也指使失明。郭沫若《甲骨文字研究·释臣宰》:“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,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。”把左眼弄盲作为奴隶的特征和标记。
本义之外,盲还有其他用法:
(1)盲人。《论衡·自纪》:“数读之者,晓然若盲之开目,聆然若聋之通耳。”盲人睁开了眼睛。
(盲人)
(2)昏暗。《荀子·赋》:“列星殒坠,旦暮晦盲。”杨倞注:“言无暂明时也。或谫,当时星辰殒坠,旦暮昏雾也。”天上的恒星都坠落,早晚昏暗不明亮。
(3)喻不能辨识事物或事理。韩愈《代张藉与李浙东书》:“当今盲于心者皆是。”盲于心,就是不能辨识事物事事理。
(4)遽;疾速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仲秋之月)盲风至。”郑玄注:“盲风,疾风也。”(加强理解,风刮得让人睁不开眼,疾风)。
(疾风)
(5)通“望”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壮部》:“盲,假借为望。”《周礼·天官·内饔》:“豕盲眡而交睫,腥。”郑玄注引杜子春曰:“盲眡,当为望视。”按:《礼记·内则》引作“望视。”猪如果作远视貌而睫毛相交,它的肉中就生有囊虫。
盲的小篆写法如图:
(盲的小篆写法)
(【说文解字】之666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